武汉国医堂深入剖析幽门螺杆菌
- 陈树清
今日在线坐诊专家陈树清 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委员、中国名医协会会员,1996年被授于中国名医、湖北省先进工作者称号。...【详细】
幽门螺杆菌为一类只致癌菌,具有传染性
胃肠疾病的反复发作,甚至不少人已经达到“谈胃变色”的地步,一提到胃肠疾病就想到难以治疗、反复发作等,甚至还会担心久治不愈导致癌变。究其原因,引起胃肠疾病的“元凶”幽门螺杆菌得不到有效查杀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
每三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胃癌
据世界卫生组织癌控项目的统计数据,每年死于胃癌的患者约70万例;
全球每年42%的新发病例数在我国;
约2-3分钟就有一名中国人死于胃癌;
19岁-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翻一番;
幽门螺杆菌是胃肠疾病反复发作的“元凶”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大约67%至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其感染还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1、目前已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腺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瘤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80%的胃溃疡都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世界卫生组织已把幽门螺杆菌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并明确为胃癌的危险因子。
3、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具有的传染性、致癌性、普遍性和隐蔽性,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4、幽门螺杆菌可造成胃炎症状和病理改变。
5、患慢性胃炎时HP检出率非常高,而胃黏膜正常者则不能检出此菌。
6、慢性胃炎病人血清中HP抗体明显增高,胃液中可检出抗HP。
7、60%-80%的胃溃疡和70%-100%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胃窦部可检出HP。
几种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为密切的几种疾病
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发病率很高。有上腹不适患者的检出率可达80%以上,但过去对其病因却一直不清楚。自从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杆菌以后,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成为全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我国也于1985年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对幽门螺杆菌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5%,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多为活动性胃炎,杀灭幽门螺杆菌后则变为非活动性胃炎。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可以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继而加重萎缩性胃炎并发生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成为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的癌前疾病,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需胃镜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癌变。
2.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比较常见,其胃镜检出率为16.5%-28.9%。过去认为"无酸(ph)则无溃疡",抑酸可愈合溃疡。虽然抑酸愈合溃疡不难,但一年内复发率高达60%-90%。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和相关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我国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70%,十二指肠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90%,而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经过长期随访观察,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至10%以下。因此有人提出了"无hp(幽门螺杆菌)则无溃疡"的说法。
3.胃癌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胃癌的一个高危致病因素。实验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可引起细胞过度增殖,使dna易受损伤;幽门螺杆菌还可引起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过度表达及基因突变等因此认为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个启动因子。
为何幽门螺杆菌难以彻底清除
1、幽门螺杆菌对检测仪器的标准要求很高,常规胃部检查方式很难将其查出。
2、幽门螺杆菌进入胃部后,通过粘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很难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
3、幽门螺杆菌对部分抗生素药物有日益严重的耐药性,时间越久,其根除率越低。
4、幽门螺杆菌有很强的传染力,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等途径传染。
胃病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加速病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胃病患者如若感染幽门螺杆菌,很容易引起胃粘膜的感染和炎症,长时间的持续,会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最终发生癌变。因此,胃病患者在进行治疗前,首先要检测是否已感染幽门螺杆菌,避免盲目治疗带来的危害。